这是一次时隔两年的邂逅,带着沉重的时间行囊,回到2019年那个不知疲倦的夏天,那个没有疫情,自由通行的夏天。
对于文字记录的执着从未消散,即使炎炎夏日,坐在摘草莓的手推车上,想着如何用文字交流这一路的颠沛流离,表达一个青年世界观的蜕变,这大抵就是一个文科生的最不留遗憾的事吧。
我是2019年7月2号到达布里斯班的,从四线城市——老家包头出发到国际大都市——上海,用两个小时看了电影《蜘蛛侠》之后,踉踉跄跄的拖着大包小包赶到了国际机场,自己很早就知道这次是一个人的旅行,远离了北京上班下班地铁租房的熟悉场景,预见会遇到很多的泪水和欢笑,有尴尬的状况,也会有惊喜的发现,知道自己会有面对国外生活的压迫感,可还是强装镇定,毅然决然的出发,毕竟咱也是在北京混过的人。
事先不知道接机这个事情,下了飞机一脸懵的我用着自己散装内蒙英语开始东问西问,这样上蹿下跳的徘徊了两个小时,终于坐上了开往Roman Street的火车,因为当时订的青年旅社就在Roman Street附近。等我赶到的时候,天气已不再温暖,黑夜早已悄然降临,正值南半球的冬天,虽不是特别的寒冷,但海水带着冷气流也不禁让人打个寒颤。办理完入住,拿到房卡,便拖着沉重的行李走向了8人间的青年旅舍。房间内男男女女,不同国家的人种都有,世界之大,尽显于此。我是下铺,上铺是一个俄罗斯人,旁边是一个日本人,放下行李之后,到附近的赛百味买了点小吃,稍微解了果腹之欲,就开始筹划自己的行程。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要想在这里生活,有一辆自己的小轿车是必须的。和陌生人沟通,流利的英语是必须的。饭店的中餐不合胃口并且还挺贵,一身好的厨艺是必须的。想到此,自己连夜抓紧去卖二手车的平台carsales上看看可以买到什么样的车。
说起开车,自己确实是个二把刀,一点都不夸张。2014年大学期间拿到驾照之后就一直没有机会开车,后来到了北京工作更是没有时间开车,离职之后看到还有半个月才到达澳洲,匆匆开起了自家自动档的私家车,每天都要开上两三个小时,找找手感,这应该是唯一有机会找到开车感觉的整段时间了,不知道大家的情况和我是否类似呢?拿着国内驾照的翻译件就这样到了澳洲,到了之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方向盘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交通规则和停车指引是不一样。
话说,那一晚,在carsales平台上看了很多车。实话实说,大部分车的性价比还是很真不错的,两千多刀的车应有尽有,但具体还需要不断的试驾。对于没有做好详尽攻略的我,只能通过已有的相关知识储备挑选一辆车:里程数,rego时间,价格,耗油量等等进行逐一排除。好在自己是一个不纠结的人,通过一晚上通宵达旦的挑选和沟通,7月4号早晨便兴致勃勃的去车站坐公交车,准备第一次去车主家看一下车。到了之后,又步行了10多分钟,终于到达了车主家,车主家是一个二层的house,家门口足足停了5辆车,是一个阿拉伯裔的澳大利亚人,上前询问才知道车主不在家,只有车主的妹妹在家,了解到这个情况,便准备调转回头去下一家。刚准备离开的时候,耳畔传来了车主妹妹的声音,只模糊地听到了“five minutes”,回了一句 “all right”。就这样,不一会儿,不远处就驶来了一辆大奔,下车的是一名中年男子,刚等他下车的时候,我就把昨天练了好多遍的场景英文句式全部脱口而出,不要笑我,这个时候才明白学英文最好的环境是在国内,国外主要是应用。大致表明我的来意之后,车主就开始给我介绍他的爱车,好家伙,一共7辆车,价格有高有低。车主首先问我从哪里来,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CHINA。车主见状马上给我介绍10000刀,我说no,5000刀的车,我说no,最后我直截了当的说想要先看一下the cheapest的车,毕竟我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买一辆豪车,车主直接指向那辆4000刀的车,我犹豫了一下,终于可以可以try 一try呀。嘿嘿。
这是一辆04年的自动档的马自达6,不到10万的里程,有空调,后备箱也很大。Rego还有半年,实话实说,性价比还是挺高的。坐上去启动,挂挡的那一瞬间,真心不敢相信自己的车技和眼睛,竟然把车像模像样的开起来了。
试车的时候,车主一直就是一个问题:“你会开车吗?”,当得知自己的车龄实际只有15天的时候,车主艾利森也是大为惊叹。“可以呀,这量挺好的”我对艾利森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样,说实话,打肿脸充胖子,主要是因为我实在不想要在到处走路瞎逛了。后来才知道,这辆车确实性价比挺高的,也没有什么损坏,仅仅是换了一次轮胎,伙伴们都说买车一定要找当地人,没想到,被我误打误撞的找到了。至此,来到澳洲的第三天,纯小白的我就迅速入手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一切的悲欢离合都源于这辆车。首先是上牌照,进行过户,然后就开始了独自一路上跌跌撞撞的旅程了。
还没有评论,请在下面添加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