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度假如何改变了我|长线思维、极简生活


打工度假如何改变了我|消费观、阅读、饮食

打工度假如何改变了我|关系、运动&觉知、好奇并关心世界‍‍‍

打工度假如何改变了我|课题分离、让工作只是工作


9. 长线思维

本以为这个系列完结了。

最近突然不费力地把写东西和曾经痛苦且难坚持的健身融在了生活routine里,并希望在路上可以保持。我想了想之所以不费力不痛苦,是因为有了“长线思维”。

最近没写太多新内容,除了《回归故里》的读后感关于前任是两篇长文,和老朋友的关系变化是快速梳理,韩国manager回国打工度假可行性分析属于日常思考记录。

从账号运营角度来说其实我最好持续更新,有助于保持用户粘性;从内容角度来说分享打工度假的路上美景、舒适生活等一切美好,肯定比我当前内容更吸引眼球;从利他角度来说,分享各种攻略甚至工作信息也肯定比我当前内容更能增加关注量。

但我没有必须更新的需求;我也不想截取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获取流量,因为不喜欢消费主义,也不喜欢美化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给人“打工度假解决人生一切问题,过上完美生活”的错觉;我想过分享攻略因为我希望我的内容能帮到他人,但发现耍废为主工作越来越少没攒钱的本背包客不太擅长这些攻略内容。

这么说来我写东西没啥目的也没啥用处。读的书、看的电影也都是“没什么收益、没什么用”的事情。

但我乐在其中。

最近也开始健身,不只是爬山这种比较chill的运动,是开始加入比较规律的跑步、跳操,后续希望加入瑜伽。

以前定目标、定计划没能坚持的事情,最近不费劲地就做下来了。

我想是因为我有了所谓的“长线思维”。

在国内追求效率,结果导向,看书要看“有用”的书,运动希望快速出效果,赚钱功成名就是目标,我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

我在国内考虑过做自媒体,思路是以热点、受众、流量为导向,但一直没有行动;在国内偶尔运动,但运动实在是太痛苦了,当时也没有健康需求,于是也就没有坚持。

最近写内容和运动都没有定目标、定计划,也没有期待短期效果,但我享受过程,并希望自己是个保持输出、保持健康的人。

于是我就这么找到了我的“生活routine”,不需要毅力来支撑做这些事,不对标某个短期目标设置任务,有想法就写没想法就不写,根据心情跑步或跳操,累就休息一天。但持续在写的状态,身体肌肉处于被唤起的状态,让我感到自己在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对,长线思维就是不争朝夕只看长期目标,而不是靠毅力推动去尽快实现一个短期目标。靠毅力做事总是不长久的,皮筋长期被绷紧会断掉或者失去弹性。


10. 极简生活

我算不上极简主义。我念旧,留着很多照片和礼物,到现在都在心里不高兴搬家时我妈扔掉了我的同学录;我寄情于物,这几年在澳洲频繁搬家,却固执地带着一些没什么用但“有特殊意义”的东西。

不过这几年在路上可以算是极简生活。行李基本一直保持着一个包和一个行李箱,在物品(包括衣服)层面基本做到了非必要不持有。一方面因为每次移动都在精简(扔)行李,不得不谨慎购买,另一方面也因为消费观念的变化(《打工度假如何改变了我》1⃣️消费观),也因为终于开始考虑和钱的关系(30岁会看20岁5⃣️远离消费主义)。另外,这几年在澳洲远离家人和旧友,我在信息和关系上也基本做到了极简(《打工度假如何改变了我》4⃣️关系),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无意义的社交上。

但最近的一些契机让我发现,有些需要极简的关系被我无意识地忽视或下意识地逃避了。


自我观察——

从简单的说起,如果订阅也算一种关系。

我从不看直播、没有某音、从不参加购物节、B站只搜索不浏览(最近也浏览了几次)、不刷PYQ有八九年了。但我很少取关👸号,即使许多账号蹦出来、被我滑走,再蹦出来再滑走,除非一些号发了触碰我底线的内容我会直接取关(比如某些男大V厌女内容)。

但有一个号很特别。这个号经常从分析内鱼明星成长历程角度写八卦,本传记爱好者非常喜欢,关注的时候甚至回看了很多旧文。后来内鱼选秀节目爆炸新人辈出,这个号也开始写一些我不认识的内鱼新人。不认识内鱼新人这个情况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四年前在国内时就已经出现了。

一开始就算是文章提到的名字我不认识,我也会点开随便看看,是惯性使然也是对其内容角度和结构的好奇。渐渐地只有在偶尔出现我知道的主题时点开。由于我不追星,不看国产剧,很少看综艺和新电影,(个人兴趣原因,不是说国产内容都不好的意思),于是现在这个号的内容基本全是我不知道/不关注的主题了。

但和那些永远直接划过的账号不同,我每次都还是会看下这个账号的标题,好像在期待我可读的内容。

再说个相对简单的,新关系。

最近新认识一个人,人很好很会照顾人,但明显有极强的倾诉欲和证明自己的需求,极度需要被注意、被倾听、被肯定、被夸赞。

年轻时候遇到这种人我绝对离得远远的,但从她身上我能看到一些我之前的拧巴影子。现在的我不能说心理完全健康,但还算比较自洽,加上这些年我从各类关系中得到了很多爱,所以在不伤害自己的范围内能给予我都不吝啬。加上也是出于礼貌,我按需回应了注意、倾听和肯定,举手之劳,稍花点时间但并不太消耗我。

我没有有求必应但我能确定对方从我这里感受到了极大的友好、舒适和理解,加上某次稍有谈心性质的单方向安抚对话,对方极大高估了我们的亲近,我成了对方可以随时approach的关系。

最后说难的,朋友和家人。

朋友是我自己选择的家人,这些年我被友谊滋养和治愈了很多,友谊是我在成年之后自我再养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来说极其重要。

前半年回国见了很多朋友。大家都没变,我们说说笑笑吃喝玩乐,一如几年前(打工度假好几年我和朋友的关系变化)。

但其实从聊天里我也感受到,大家都变了,我也变了,时间和经历让我们或者不同步或者不同路了。但没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嘛,我也知道孤独是常态。

但我发现,当时以及最近我总在避免和朋友的冲突。比如面对朋友关于育儿、婚姻、消费这些我完全感兴趣的内容,我为了表示关心,用围绕对方提问的技巧延续话题,于是对方以为我有兴趣于是总提起类似话题(针对这些话题本身的讨论比如消费主义啦婚姻制度啦,我依然感兴趣,但我不感兴趣婚育年龄啦、备孕细节啦、当下流行的网红餐厅以及打卡和拍照方式啦这些内容);面对一些大男子主义的、物化女性的表述,我注意到了,但为了避免冲突我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因为这和取消厌女大V可完全不是一回事。

家人最难写。写这篇就是在逃避另一篇写家人的长文。

我一直觉得我在家人关系上极简得还可以。这几年因为物理距离远,我不需要再听家长里短,我也明确拒绝了家里用情感勒索的方式催我回国和催婚。

最近我发现这些还不够。

我有个亲戚一直是我觉得家里少数甚至唯一可以聊得来一些问题的长辈。但今年上半年回国,他加入了催婚队伍。其他亲戚催婚我直接开怼,但面对这个亲戚我为了避免冲突只能选择投降来停止话题。

于是前两天我已身在澳洲但又被催了。

其实我心里很不舒服但我只是打哈哈应付。

这个不舒服比其他人催婚时更严重。我观察到,是因为我不仅不舒服于被催婚本身,更失望于连他也开始催婚,失望与连他也不理解我不支持我,失望于面对他我只能投降,失望于这次投降会带来的下次和无数次。


审视和反思——

从订阅说起。

我的list里有很多关注但完全没看的账号,这些很容易取消。但那个我认可其内容但现在方向和主题跟我兴趣不再一致的账号,是个特别。

不取关前者或许只是无意识的惯性和懒,留着后者却是一种下意识地期待。

再说新关系。

交情稍浅的关系我可以在对方围绕自己无意义重复时、明显只想单方面倾诉而不是交流时、被过度索取情绪价值时,委婉指出对方的问题,以结束话题。但稍有交情的关系,在了解对方的脆弱的情况下,我不是不知如何而是不忍心下手。

这是我无意识地在害怕拒绝别人。

再说朋友和家人。

明确走不下去的关系,放下倒也容易,我也做到了。

但有些关系其实是我无意识地不想放下,比如应和朋友关于我并不感兴趣的内容的讨论,比如面对明明不赞同的言论却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比如明明不舒服被催婚,却不像在其他亲戚面前那么刚。

这是我无意识地在害怕失去,是我对关系的执念,即使我明白孤独是常态。我怕和朋友争论会让我失去这个朋友(其实这也是我不太相信对方可以和而不同),我怕面对在家里孤立无援连最后一人也不站在我这边的事实,于是妥协维护。


勇敢面对——

就像物品上的极简需要勇敢面对自己“害怕错过”的心态和占有欲,关系上的极简需要面对自己“害怕失去”的心理。

一直以来我的价值观都是把我的时间、注意力、精力排在第一位,而为逃避这些恐惧带来的行为在消耗这些我最珍视的东西。

所以我找到了那个我有特别期待但确实很久都不点开的公众号,直接取消关注,不再期待不再“害怕错过”,并且在近期打开公众号list的过程中取消了超多之前直接划过的账号。

所以我决定下次面对频繁的无意义的倾诉不再提供倾听服务,线上的情况理由是在看电影或忘记回复,线下的情况理由是要看书、要交稿,这些理由不那么完美,但我目前还做不到在明知对方的脆弱点就在此的情况下明确提出拒绝,因为不想伤害(这其实也是课题分离做得不够好,在我表达方式合适的情况下,如果对方感觉被伤害那是对方需要处理的课题,需要治愈这个脆弱点,我并不需要为对方承担这些)。(值得的朋友需要的时候我依然愿意倾听、陪伴和安抚,要拒绝的是频繁的无意义的只想重复自己听不进任何内容的无交流的倾诉)

所以我决定下次面对类似婚育年龄这样我不感兴趣的话题明确表态或直接转移话题,面对物化女性的言论我也要明确反对,我接受和而不同的友谊,也愿意期待一些大男子主义朋友的改变并承担他们感觉被我冒犯而失去这类关系的风险。

所以我决定下次再被催婚,无论是谁,格怼勿论,我需要面对在家里孤立无援这个事实,而不是用假象维持执念。

希望我可以做到。我要做的。这其实是在树起我的界限,也是在过滤关系。







作者:路上和书里
转自公众号:路上和书里
投稿微信:adj-helper3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原文,关注作者

添加新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还没有评论,请在下面添加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