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打工度假签证对于我们大陆背包客的要求近乎“严苛”,不仅每年有名额限制,还有英语成绩、学历、财产证明要求。462签证于2015年对中国大陆开放,相比417签证对中国台湾、香港的开放时间,我们起步晚了好几年。更因为对英语成绩学历的要求,大陆澳打背包客的平均年龄相对高了许多。 在背包客Mok一篇关于背包客年龄大解读的文章中(文章链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的申请人,据我所知,整体年龄还是偏大的,90-95最多,91-93年是最集中的人群。” 插图来源Mok 今天,我采访了几位澳打小伙伴,她/他们有的大三休学一年正在澳打,有的大学一毕业就入澳,有的工作几年后决定辞职去澳打,有的在30岁那年才出发。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她们,又有着怎样不同的澳打体验呢? 休学体验者和应届毕业生 “20岁,当周围所有人都在读书、考研的时候,我开始了间隔年,目的地选择的也是南太平洋的孤岛——澳大利亚。其实很多大学生是不知道间隔年的。因为它似乎只存在于英语课本上,用来介绍西方文化……放着好好的书不读,安逸的大学小日子不过,唾手可得的零花钱不拿,跑去自己赚钱,一个人旅行。我也觉得我可能疯了。但屏幕前的你又如何回忆自己的二十岁呢?回忆里有多少印象深刻的美好呢? 也许在每个期末的书桌前,在加班的深夜,在奋战考公考研的黑暗里,在结婚生子的必经之路上,你是不是也想过:大人所期盼的,我们最稳妥的日子和未来,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对我20岁的期盼只是,就算以后如此,我希望我的回忆永远有阳光……这是我选择间隔年的唯一目的。” 背包客Leily在文章《这一年,别人读书我休学流浪澳洲的日子》里这样写到。 图片来自背包客Leily 20岁,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每天按着课表上课,去图书馆温书,偶尔和朋友去看一场电影。在看似规定的四/五年时间里,不安分地精彩着,立着一个个flag,又一次次推翻重来。想要尝试不同种人生的可能性,却好似束手束脚无从做起;思考过父母口中“稳定的未来”,一边想冲破大环境中赋予每个人“正常的人生路”,一边又对一切未知感到迷茫恐惧。但好在,在我们内心或是焦灼迷茫的时期,我们还不用直面太过现实的一切,学校相对安全的大环境,‘低廉’的住宿费,父母的经济支持,“在校大学生”…… “你们只管顺顺利利地完成大学四年学业,其他的也不用想太多”,这似乎是很多人20岁的状态。 我曾经问过大二休学去澳打的小胖:“你为什么大学读一半就来澳打了?” 他刚从洋葱厂下班回家,衣服上都是包装洋葱时留下的外壳碎碎,脑门上挂着汗,他抬头回答说:“我那大学那专业太无聊了,而且日子闲得很,每天也不知道要干些什么,大家都在打游戏吃吃喝喝,我不想这样,正好看到WHV这个签证就来了。现在的日子,虽说都是苦力活,但是开心啊,还能赚大钱,同学都羡慕我。而且,你想啊,就算我来澳洲过得不开心,回国继续读我的书好了,该干嘛干嘛完全不耽误”。 20岁的那一个“远行决定”,几乎不用考虑太多,似乎只要说服了父母,有足够的勇气就好了,那是属于20岁的毫不犹豫和孤勇,他/她们的底气是年轻和无限可能。 “大学毕业那会儿,我有四个选择,一是系主任推荐我去高校任教,二是去摩洛哥当国际向导,三是继续留在实习的外贸公司,四是澳洲打工度假,最后我选择了第四种”,背包客Hanna在结束两年澳打生活后这样回忆道。 大学毕业,打开大学象牙塔的门,便站在了十字路口。有的人一毕业就出国留学了;有的人考研上岸,只是将包裹换了个寝室放;有的人考公回了老家;有的人拿着一堆简历,面试了无数次公司,实习、打杂,成了打工人;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如你我,选择了澳洲打工度假。 刚大学毕业时,我们是应届毕业生,各公司招聘JD上括号里标注的(应届毕业生优先考虑),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就是应届毕业生”。求职时,我们顶着“社会新鲜人”的身份,那时的我们在HR眼里意味着:可塑性强、便宜、有热情、社会新鲜血液。那时的我们有很多选择,或好或坏。 图片来源知乎 “两年澳打结束后,再找工作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局面。看着招聘JD上写着校招,应届毕业生优先,我不得不一一关掉那些界面。写简历时,写大学时的经历太过稚嫩或久远,写澳洲两年的经验,满眼望去都是苦力活,就连在求职平台上写工作经验,平台都会自动将求职意向归到服务业。我这才意识到,当年一毕业就去澳打,回来后我需要面对着些什么现实。” 现实终将是赤裸裸的。如果说大学毕业时,HR说我们没经验,那我们大抵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刚毕业嘛。但澳打回国后,面对国内的求职,我们依旧没经验,却也没了底气。失去了应届毕业生名号的我们,似乎找工作更不容易了。 相比起Hanna的求职挫败感,刚回国的Kelly显得不那么急躁和失落。她拿着两年澳打存下的钱去了南美洲,回国后,又背起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 “好似大家回国后都必须经历一段不短的过渡期,于我而言也是,但我并没有过分消极。一毕业就去澳洲,那会还是个毛毛躁躁的姑娘,什么都想要,都想握在手里;一点小事就能击败我,使我陷入一种自怨自艾的状态……这两年生活把我变了个人,在经年累月的枯燥重复苦力活后,我变得平和了些许。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喜怒哀乐都要自己受的两年,我发现自己的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原来这么强。在异国他乡我都能过得不错,回国了,我也可以。所以你看,一毕业就来澳打也是有好处的,我支楞竖起的毛都被现实顺下了。” Kelly跟我聊起回国过渡期时,这样说道。 夸张一点讲,澳打两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至少能在思想层面上多多少少改变。独居在异国他乡,我们的生活不仅是朋友圈表面上的风光和美好,也有深夜捂着被子哭泣的崩溃和委屈,更有新一天到来时,咬着牙继续埋头工作生活的坚毅和无奈。我们在成长着,两年时间不长也不短,但足以影响后来的很多决定和走向。 在求职几个月,做了无数尝试后,Kelly越发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现在,Kelly成了一名独立向导,常年在祖国的西北带小团队,她终究过上了自己梦寐的生活。 “我曾经只打算去澳洲一年,就只是简单地当作gap year,但来了之后,我实在爱惨了这里的蓝天白云,这里带着浪漫的悠闲自在……后来我转了学签,毕业后想留下来,争取拿身份!” 此时的Abby在墨大读研,选择了移民专业,讲起她的现状,除了被各种due/Final搞得焦头烂额的学业,还有对未来的满满期待。在大家澳打结束前犹豫走or留时,她早已做了决定。选择留下需要勇气,她每天不得不忙碌于学业和兼职,一想起拿身份一路需要过的关卡,她也怕,但决定留下了,就一路走到底。 Hanna的挫败感,Kelly的通透和成长,Abby的坚毅和勇气……我们很难去界定毕业后就去澳打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本就是有开放性答案的主观题,答案在你手中。 25岁⼯作了⼏年的职场⼈ “都说25岁是一个坎,卡着过去的青葱美好和现实的一地鸡毛。我在无数个加班后赶末班车回租房的夜晚,想过逃离。但面对着一堆bills,我能逃到哪儿?” 彼时的Rena是某二线城市一个生活号平台的编辑,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甲方的推广要求,不停地拍商品写软文,必要时,她也充当社群运营的角色。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在老家给她首付了一套小户型商品房,名曰“女孩子嘛,在大城市奋斗几年后,总得回来的”。于是在她每月不多的工资中,她还得挤出一部分缴房贷。 “我是偶然中知道Working holiday签证的。当下觉得‘那会是我当下生活的一根救命稻草’,于是我瞒着所有人偷偷准备英语考试、抢名额、办签证,最后带着父母的叹气声踏上了飞往墨尔本的航班”,Rena一边摘樱桃一边跟我说,脸上带着逃脱后的得意。 25岁后,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付出和所得,有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和圈子,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相应的经济基础,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相比起刚毕业那会的“一身轻”,过了25岁后,选择裸辞/辞职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工作生活,需要承担的责任和bills明显多了不少,不少人需要每月定期还房贷、缴纳社保,甚至车贷。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也到了被父母催婚/催生的年纪。生活中琐碎的一切,像密密麻麻不停扔过来的石子,砸久了虽然麻木,却也会在某一个时刻想逃离。 如果非得问这个年龄段的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一切选择去澳打,那原始驱动力可能离不开“逃离”二字。所以澳打于Rena们而言,有可能是生活中的一根浮木,抓住了可以停下来靠上去喘喘气。如果说去过远方后,终究还是得回到一地鸡毛的现状,那沿途路过的,看过的风景,听过的故事,遇见的人,于我们而言,也会是治愈琐碎不如意的药。 好友Aggie的情况比Rena好了许多,“我真的就只是单纯地想来澳洲体验一下,我这人很好玩。我的工作和生活其实也不错,我跟老板辞职时,老板说两三年回国后,可以继续回公司工作,不管他真心或是场面话,多少有点底气”。 工作过一段时间再去澳打的背包客,谈起回国后的打算,总是比刚毕业就出去的人多一份底气,他/她们的底气在于那些年积累下的一切,以及那句“实在不行就做回老本行咯,毕竟有经验”。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大多数曾是职场人的WHVers,一回国后便可以似是无缝接轨地进入角色,他/她们好像就只是出远门去度了一个长假那么自然。很多人做回了老本行,回到了曾经的公司,虽然也抱怨着无休止的加班和烦人的老板,但总算是比迷茫着待业着的其他人好。25岁比20岁多的那份底气,叫经验积累。 25岁后的生活,多了一份大学刚毕业那会没有的稳定,按部就班的上下班,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稳定的住所、朋友圈、生活圈,好像这一切看起来也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例如青春里的一次冲动?说走就走的任性?想为自己未来买一次单的尝试? 从国内一层不变生活到澳打生活的随意浪漫,两者生活模式的强烈对比和新环境对自己视听感官上的猛烈冲击,最能使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改变。“我憋太久了,我想尝试……那个我也想试试……”,有一种囚鸟出笼的奔放和亢奋。 如果说一毕业就成为打工人束缚了我们大部分人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那么从繁重生活中得以短暂解脱去澳打,则在保障我们既可以一边working得到面包的同时,也可以享受难得的holiday。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待生活,对待自己的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很多人正是在过往生活和现有生活的对比下,从固有圈子里跳出,探索出了新的人生玩法,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非要说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出来打工度假有什么弊端,“落差”两字应该最能概括。在澳洲工作的大环境和国内完全不一样:在澳洲几乎每一分钟皆有所得,overpay,double pay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相对简单的职场人际关系;较慢的工作节奏;生活和工作的相对平衡和分离。而回国后朝九晚五,无休止的无薪加班;办公室“甄嬛传”;快速的工作节奏……对比产生的落差会让人感到消极且无所适从。 再者,从本来单一的轨道,上班加班下班,到丰富多样的澳打生活,我们突然拥有了很多种选择,体验了很多种生活,选择多了,却也更加迷茫了。好像又回到了大学毕业时的状态,迷茫且无所适从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25岁的“逃离”,没有别人框定好列出利弊1、2、3,告诉你可不可以,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和成年后一次任性的自我取悦呢? 30岁踏上澳打末班车的“后浪” 如果在澳打君的历史文章库里搜索“回顾,总结”,搜索结果最多的文章题目,多半是带着30岁之类字眼的。不禁会想,为什么在澳打背包客里,30岁会被单独tag,或者说为何30岁会是一个特别的年龄阶段。 链接文章题目如下: 30岁了,还不抓紧时间浪吗? 30岁啦?买房买车了吗?有对象吗? 三十岁记——生活这场流动的盛宴 写给30岁| 勇敢去追梦吧,毕竟这个人间很值得! 城市留不下,故乡回不去,家在哪?30岁才发现的生活真相 首先,Working holiday签证对年龄的限制,30岁已是462签证的最后年龄期限。其次,是我们社会大环境下,对于人到中年30岁这个界定。 我们是被社会焦虑催促长大的一代人,年龄焦虑被包括父母在内的社会大众强行加附于身。 “我才30岁”。 “你已经30岁了”。 这就是我们和社会,和父母的矛盾所在。 在名句“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你30岁了就应该结婚生子了!”的绑架下,30岁选择去澳打的背包客们,又背负着些什么呢? 背包客KIWI这样感慨道:“三十岁,像是跨过了一道门槛儿,从一个房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是不是很奇怪?明明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文明的世界,却仿佛从未自由过,身心一直被一副无形的枷锁囚禁着,沉重却也不敢挣脱。这就好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潜藏着一个“社会时钟”——不停敲打着“这个阶段该做什么,那个阶段又该做什么”、催促着你“向前跑、向前跑、向前跑…嘀嗒、嘀嗒、嘀嗒…”。 我们很多人都受着它的影响,习惯性跟着这个固有模式走,仿佛这样才踏实、安全。只要你稍微脱离轨道,就容易产生焦虑,在自我怀疑中挣扎。” 插图by KIWI 我想这是很多人30岁时的现状。他/她们决定去澳洲,面临的一切社会现实和25岁时大致一样,但多了一种“因为社会大环境焦虑,所以生而为30岁的人得有的焦虑”。我问过许多30岁才出发的“后浪”,为什么会选择来澳打,他们给出的答案相似着:“不甘心就这样输了社会”。 30岁才出发澳打的人,好似已经成熟到无需旁人告诉他们利弊,对比起20岁、25岁阶段的大多数人,他们更加明确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gap year”就真的只是间隔年,无关其他。30岁“抓住青春的尾巴”,除了逃离,还带着不妥协的调皮和任性。 “我以30岁又5天的年龄初次抵达澳洲大陆,透过这趟旅程想达成什么?赚钱?学英文?旅游玩乐?或许都不是。也许我想要的是体验一种,我以前从不知道,也无从想像的生活方式。对于从小就被教育要有目标、有规划、努力掌控自己人生的我,这趟旅程我想尝试的是放手,放开人生的方向盘,至于会被带到哪里?就交给命运来决定。” 我在部落格搜帖子时,看见了一位台湾背包客这样感慨道,当即觉得“放开人生的方向盘”这样的字眼,来形容30岁的澳打再适合不过了。 对比起20岁、25岁阶段的背包客,30岁的澳打背包客,好像更看得开了。她/他们对于二签/三签没诉求,所以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工作生活的城市/小镇,可以不干辛苦的农作活,可以不为凑齐二签天数而焦虑;在一些人多便有江湖,明争暗斗的工厂/农场,他/她们更佛性了,不争不抢,带着一种“在国内办公室生活就是如此,在澳洲工厂还要这样?不值得不值得”的通透;他/她们对澳打结束走or留也更明确了些,决定要留的,一入澳就卯了劲准备,决定要回国的,就当澳打一年是“抓住了青春的尾巴”。 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可能没想过30岁放弃一切来澳打的利弊,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比努力抓住最后一跃的机会更重要的事情了。在看了无数别人的生活后,她们决定为自己活一次。所以她们在家人和亲朋好友不理解的质疑声中去到了澳洲,开始了属于她们“不甘心就这样输给社会”的搏斗。她们在澳打后,终于说出了那句“去TM的年龄焦虑”。 就像背包客宾森说的这样:“在澳洲这段时间,从来没有因为年龄这个问题困扰过,大家更关注的是自己个人的生活状态、而非年龄本身。年龄这个问题是一个相对敏感的问题,但又不是那么重要。大家鲜少会上来就问对方年龄,更不会因此框定对方只能做什么事情”。 当一个人没了年龄焦虑,人生突然就会变长了很多年。我想,拓宽生命的长度,是30岁的澳打最大的收获,哪怕回去后仍是一地鸡毛。 在澳洲打工度假,年龄被无限地淡化弱化,我们都成为了自己想象中那个年岁的自己。 背包客毛蒙蒙这样感叹道:“2017年,那年我23岁,毕业后我便背着包去了澳洲,开始了澳洲生活。94年的我,是那时澳打背包客圈中年纪最小的那个,几乎不管去到哪个地方工作生活,都是被其他小伙伴照顾的那个,她/他们习惯把我当“小妹(妹)”。现在,我刚结束澳打生活不久,曾经大家的“小妹”成了现在的“姐姐”,赫然发现,身边的背包客最小的已经是00后了。从大家逢我便问:“你年纪这么小,刚毕业就来澳洲,家里不担心吗?”,到后来大家问:“在澳洲这么长时间了,你家里不催你回去,不催婚吗?” 一拨又一拨的澳打背包客,去了又回,没有人能永远20岁,但永远有人20岁。20岁的那人终会变成25岁、30岁,而故事始终在上演,总不雷同。 撰文:打工度假研究所 图片:网络 编辑:打工度假研究所 未经许可,不得在任何平台转载 相关文章如何在澳洲找农场工作挑垃圾杀鲍鱼包巧克力,在墨尔本3个月的6份工作...如何在澳洲找农场工作土澳各州樱桃采摘工作资讯,樱桃杀手请收藏!自驾南澳,满足你对澳大利亚的一切想象我花了两个月时间,为自己打造在路上的移动万事屋
还没有评论,请在下面添加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