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可以算是《澳洲独居生活小记》的第二篇。那篇生活流水记还没流完,发布之后也收到一些私信问小镇独居生活相关问题,那第二篇就来指个南吧。
1.指南,南方的南
为什么是南方的南,三个原因。
A,北边我不太熟,没有发言权。昆州北部倒是生活过,但连达尔文都没走到。西北部我只度假过。
B,个人暂时没有要去北部的计划,所以指南不指北。
C,这不是指南,不是攻略,只是一篇肤浅的个人经验总结,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攻略最引流了,但攻略不是我当前兴趣所在(以后说不准),暂时也没有引流需求。另外,目前中文社交媒体上很不错的打工度假攻略挺多挺全的了,微信和小红书的搜索功能也挺好用。
别批评我自私不分享,前几年我经常无偿分享的工作信息,让别人以为我是中介,这一两年实在是没啥可分享了。
我们跳出之前的环境和既定路径来打工度假,除了大牛们,大多数人就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准备好接受未知、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所以第一你要主动搜集信息降低不确定性,同时不要抱有提前消除不确定性的幻想;第二根据搜集的信息和对自我的了解做决定,同时准备好承担这个决定的后果(打工度假的决定不也是这样吗);第三指望别人给你一个充满确定性的建议,甚至帮你做决定,不现实,某种程度上这跟听家人的话决定自己人生是一样的性质,谁决定谁负责嘛。
2.南部的夏天随着第一块西瓜和school holiday一起到来
到这个小镇后的第一块西瓜,吃了✅。哇西瓜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吃了西瓜就感觉夏天真的到了。昨天早上洗漱时竟然有一瞬间仿佛闻到西瓜的清香。还有桃子、杏也是夏天的标志。啊我爱夏日水果,幸福完满的夏天就是冰箱里塞满了水果。无限怀念国内的水果自由好时光。
南部纬度高,夏天来得比较晚一些。上个月刚到这里时偶尔还有秋冬的冷飕飕,这一两周已经有入夏的感觉了。不过南部的夏天温和不酷热,因此南部小镇是澳洲人的避暑胜地。圣诞节school holiday期间,澳洲把压力给到南部。
记得刚开始工作时我同事就跟我说,圣诞节期间这个小镇的人数估计是平日5倍。前两天我去超市购物可算是体验到了。首先超市补货人员得是平时的至少三倍,哪哪都在补货,其次那牛奶柜都快空了,补货工作人员都直接让大家从补货车上拿牛奶了。我一瞬间以为疫情又严重了又在疯抢物资了。
路上也开始繁忙起来,各州牌照和各式各样酷炫的房车来来往往。在海边散步可以观察澳洲人的度假生活——奶爸奶妈一人一娃海边散步,想说妈妈们的臂力真的惊人;一家四口两大两小,一人一自行车在海边骑行,其中一个车上还牵着狗狗;一大家人或者一群朋友从市集回来,坐在海边亭子里喝咖啡聊天,小孩子在不远处playground或者滑板公园玩;老couple坐在海边长椅上休息聊天吃冰淇淋;老奶奶坐在花池边上,晒着太阳戴着眼镜认认真真玩填字游戏……
哇,真的是生活本身就是意义呀。
3.融入的最好方式是工作
我的环澳基本完成,走走停停好多个小镇,有些是旅行/度假,有些是工作。总结下来我的感受是,融入小镇生活的最好方式是在当地工作。
一方面,工作就意味着住下来,和旅行度假临时住下不一样的那种住下来——行李箱打开,当季行李都挂出来,偶尔还会买一两件日用品;购物时可以买大包装,购买食物也不需要计算停留天数;网购不需要紧张地确认抵达日期;房间逐渐被我的生活轨迹和气息填满……
另一方面,工作是和当地人产生联系的快捷方式。我喜欢听当地人的故事——有些人在当地生活了一辈子,下班时跟我说要赶紧走了,得去接孙子孙女;有些人几年前跨州搬家到这里,看过这里的春夏秋冬,知道什么季节风大什么季节有什么鱼,也记得之前城市decent的中餐厅;同事会告诉你哪家披萨最好吃,哪家冰淇淋超大个,哪家旅游公司的行程值得一去。
再有,工作给我一种和这个小镇同一节奏呼吸的感觉。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上班前喝咖啡下了班去跑步,有固定的跑步路线也会偶尔看心情换条路,休息日去超市购物、在家里打扫卫生、或宅着看书看电影或出门徒步。这种参与感让明明是闯入的局外人的我,有种当地人的错觉,尤其是看到游客时。
不过你要说归属感,那是没有的,毕竟我频繁移动。不过我也不追求这个就是了。
4.度假/旅行是消费,是旁观,是置身事外
我的度假都是两周起步,经常是一个月甚至更多。我不喜欢打卡式/特种兵式旅游,那个像是完成任务。度假期间首选租房,租不到就住青旅,几次住的青旅都还不错,人也不多,还遇到有意思的游客。
我喜欢无所事事的度假时光。没有时间规划没有必去景点,看心情去爬山去徒步去逛市集,去当地人爱去的海滩散步,去感受当地人眼里的风景,或者窝在住处看书看电影。这时候我是外来者,是旁观者。即使换宿或租当地人的房子,和当地人有了深度交流,由于没有参与这个小镇的呼吸、由于那种知道自己随时会离开的心态、由于行李箱始终是只拿当时所需的半打开状态,我始终是临时停留的,是置身事外的。
这没什么。人生太短,不足以每个小镇都融入其中。我倒是有这样的贪心,但有取有舍嘛。
我有远程工作/数字游民的打算。基于我的度假经验,我大概想象得到,即使我和当地人一样给自己设置一个固定工作时间,由于远程工作不和当地产生交集,不知道我会不会因此仍然是局外人的心态。不过在当地住下来而不是临时停留、和当地产生工作之外的其他交集、把生活routine融入当地,或许也是一种融入方式吧。找机会试试。
我也发现,独自一人旅行和结伴旅行是不一样的。
结伴旅行时我喜欢和旅伴一起闲晃,游泳、荡秋千、吃当地的炸鱼薯条或汉堡、参加出海行程或去附近自然公园、沿着海边或小区散步看当地人的房子和生活,即使每天散步我也不嫌无聊。不想出去的时候就在房间待着看书,吃东西,玩游戏,如果旅伴能聊得上天更好。
独自一人旅行时除了会做这些事(游泳除外,我不敢单独游泳),我还会坐下来写东西,这是结伴旅行或者有拜访对象时不容易做到的。“独自旅行”的气场仿佛是一个结界,让我即使在公共客厅也仿佛有“属于自己的空间”,which is我坐下来写东西的必要条件。而有旅伴时,即使我有空间意义上的独立房间,我的时间并不完全属于我自己,我没有结界。
有一天我要回来澳洲搞个小房车,环澳个一年半载,在1770小镇的海边看着海喝咖啡,在大洋路小镇的海边听海浪看星星,在森林里醒来感受雾气氤氲远山似梦……那是不需要融入的旅行,是对着这些景色发呆看书写东西的旅行。
5.去哪个小镇以及如何去
每个人想要的不一样。举个例子,西北部小镇景美钱多是真的,但我并不打算去,比如背包客网红小镇Broome。据说Broome近几年常驻人口迁出挺多,治安是其中一个原因,而我贪生怕死。但去的人可多了,我也有朋友在西北部和内陆小镇工作过,钱大把大把赚,人也安全无事。
攻略那么多,总有你想去的地方。不管在哪里都要注意安全。
每一种生活方式都不完美,都有妥协,没有万能钥匙没有准确答案。
如果以赚钱为目的,很多小镇尤其是内陆偏远小镇,消费低工时长,确实是赚钱和存钱的好地方。赚钱的话最好找好工作打听好再出发,定下来之后就尽量少移动,因为移动很花钱花时间。不过万一路费搭进去了却发现不合适,大不了当一趟旅行了,钱没了再赚嘛。我赚钱经验贫乏,在这方面没办法提供太多建议,抱歉。
如果是像我一样瞎游荡,那完全看个人兴趣。怕热怕冷就夏天南部避暑冬天北部避寒,也刚好避开了北部夏天湿季的淡季。怕冷的人一定要在秋冬季节逃离南部,尤其是维州的冬季。我不理解墨尔本的天气如何没有给宜居城市拉分,也不理解冬天墨尔本大街上短袖短裤羽绒马甲的搭配是不是证明中医的“护心”确实管用,但我是没勇气尝试的。
个人喜好真的大不相同。我有个曾经在达尔文住了三十年的同事说最喜欢达尔文的雨季。植物在雨水里茂盛生长非常漂亮,雨景也美突然的雨过天晴也美。还有朋友在淡季去北部,因为背包客都走了开始有职位空缺,旺季反而背包客扎堆工作不一定好找。
想要一个人静静就专门找偏远荒凉的地区,喜欢聚会喜欢热闹就找华人多或背包客多的地方。不过我有那个“热门叛逆症”,网红小镇我大多都只想去旅行不想去长期工作生活。我会主动找冷门小镇的工作,也会在短期工作结束后打开地图找附近小镇度假,也有过东边西边远距离飞的烧钱行程。follow the flow。
当然了冷门就意味着孤独,人烟稀少更没太多机会遇到中国人。我认识好几个因为工作独自一人在小镇生活的中国背包客,大多都有个异地恋男友或线上联系紧密的异性闺蜜。我有书。
关于交通,澳洲公共交通确实不太方便但大多数地方也还是可以到,查查大巴车甚至区域性飞机航班。这些都没有的话就只能开车或在FB和微信群里找有没有人顺路。大多数小镇没车相当于没腿,除非小镇小到可以步行抵达任意地方。
6.独居就是要自己陪自己,自己爱自己
最近发现我的一个规律。
工作日我简直可以夸赞自己是个自律的人。我早睡早起,醒来之后routine无痛进行,八段锦、看书、写东西,下了班回来继续看书、写东西、偶尔跑步。
而休息日只想耍废。前几天休息,偶然间看到一个音综片段很喜欢,于是看完一本工作日没看完的书,读后感都没写就去看这个综艺,不可自拔,一口气看到半夜。第二天赖床,起来之后什么八段锦什么拉伸什么打扫卫生,啥都不想干,但感觉想跑个步,于是出去跑了一圈,回来之后打扫了房间继续看综艺,又到半夜。第三天赖床到很晚,起床看了会书,磨磨蹭蹭不知道都干了啥,下午做个饭,看窗外落日挺美,于是出门跑了个步。
跑完看记录才发现竟然连跑了两天。
这个惊讶的发现让我想到,我是真的有了长线思维。我没有用意志力坚持完美地完成某个固定计划,也没有苛求自己完全自律,因此也就没有在出现懈怠时全盘否定甚至放弃计划,更没有在没有达到某个自律的标准时责怪自己、讨厌自己。我不在乎一时的完成与否,我没有每周运动几次、每月多少千米、瘦多少斤的计划,我只想要保持运动保持健康。
这么看来,独自生活真的就是把自己放在只有自己的环境里,自己陪伴自己,自己爱自己。
还没有评论,请在下面添加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