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为前言、步道信息、图片以及后记,好长,是建号以来篇幅最长的,不期待你看完🌚 结束了雪季,伙伴们各分东西,客厅里的欢声笑语渐渐少了,平时负载的冰箱变得空旷,后来大家都一个接一个的离开,像某个条件范围内聚合在一起的随机点,随着环境与时间的变动,无轻重的跟随象限位移到远处去了。当聚散成为常态,怅然与失落来去匆匆,来减轻情感上的负赘,打心底里相信彼此都有更好的道路要走,离别就成了明亮的岔口。
在去西海岸换宿之前还有充裕的时间做点什么,去走步道的想法突然冒出来,选择了新西兰的Great Walks之一Kepler Track,淡季出发节省住宿开销,冬去春来天气适宜,开车从Wanaka到出发点不到四个小时,值得一试。
新西兰Great Walks均分淡旺季,旺季11月到次年4月,淡季5月到10月,两者区别之一,旺季春夏季节舒适,小屋有锅炉设施,步道有维护,淡季秋冬偏冷,没有食物加热设施,步道没有维护(比如最著名的Milford Track有的小桥会被拆走,就只能涉水而过);区别之二,旺季小屋预定紧张,费用高(以Kepler为例每晚65纽),淡季小屋不需预定,床位先到先得,费用低(每晚15纽),如果没有工作人员检查,买到的住宿票还可以留着下次走步道用。所以在旺季开始前一个月至一周去走Great Walks是性价比之选,即便来旅游有时间也可一试。
Google map-Kepler Track carpark,离Te Anau五分钟车程,Queenstown到Te Anau两个半小时车程。
官方建议四天三晚,但我发现很多人都只走了三天两晚,本着挑战自己极限的原则,负重走了三十公里,海拔落差大约1200米。一直就知道自己不是天生徒步者,膝盖不够强壮,小腿不够有力,遇到寒冷天气呼吸不畅更是艰难,所谓意志力大约就只能靠这种原始的训练方式逐渐变强吧。
足够三天的食物,水果,巧克力牛肉棒,睡袋,替换衣物一套,雨衣,袜子,拖鞋,充电宝,相机,洗漱用品,唇膏,防晒霜,墨镜,耳机(一个人走的话音乐就是好伙伴),提几个自己注意到的好东西吧:
头灯-林中小屋都没有供电,大家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归还给夜晚,头灯比手机更方便
DOC(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Kepler Track
https://www.doc.govt.nz/keplertrack#page-id-193854
Kepler Track brochure(手机保存,随时知道自己行致何处)
https://www.doc.govt.nz/globalassets/documents/parks-and-recreation/tracks-and-walks/southland/kepler-track-brochure.pdf
DOC官网永远是获得新西兰境内徒步、露营、mountain biking信息最直接的网站,正规且安全。
本是四天三夜的行程缩短到三天两夜,自然身体会觉得疲惫,第一天爬到山顶,第二天在山顶被风刮到面目模糊,从山脊到山腰不断横穿,也没有停歇的机会。到中午又临时决定走到最后一个小屋,作为给自己的附加挑战题,就这样从早上七点走到晚上六点,30.8公里,到了最后两个小时每走一步脚掌都在呻吟,肩膀因为背包里多余的食物负重也开始疯狂叫嚷,同时还怕被后面的五姐妹赶上到了小屋出现争抢床位的局面,就这样坚持走着,甚至比预计快了一个半小时到达,看到小屋的一刻,开心的笑出来,直到脱下背包发现腰都弯不下去了,也感觉骄傲。 独自徒步与有伴同行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和自己对话的时间大大增加了。这期间想到了很多事情,发生在过去的,映射未来的,以及正在行走关于当下的。想到村上春树《当我在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以及第一天在小屋看手机里唯一一本被加载出来的电子书,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真是应景。 大概我内在里也是一种喜爱独处的性情,不以独处为苦,走路时不需与人谈话,不需组织语言使之被明白被理解,只需关注周围风景与凝视自己,就已经足够有意思。与人为伴,创造话题,塞满宁静时刻,如果无法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反而是种破坏。一人的时候,从环境中观察,用感官去体悟周遭的变化,然后结合内在的思想和情感,生出哪怕只有微小的经验,也是漫长人生中不可被多得的财富。 在进行这样一场自我谈话中,充满想象力的小说家与智慧的哲学家可以从他们的大脑里源源不断搜寻素材来创造新的故事或理论,但我的大脑里还没有足够多到可以随手拈来的闪闪发光的线头,牵不出精彩纷呈的片段,只像一片海域里的浮游生物,有光时尚可看见一些,还摸不准抓不住,是一个“不写成文字就无法顺利思考的人”。因此一直羡慕脑子里有体系的聪明的伙伴们,听他们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就很有趣。大抵需要不断的练习,或者不断的记录,才能逐渐习得这个技能。
厚厚的乌云严丝缝合,山顶被遮覆其中,蒂阿瑙湖从高处望下去像CAD制作的浅灰二维平面,湖中的深绿色小岛是唯一拥有三维特征的点。偶有间隙,纯白透亮的阳光从山毛榉细小的叶间淋下来,和煦的春风穿过,感觉毛孔都舒展开了。 人们为什么喜欢徒步呢?人们因为什么而徒步呢?没来得及采访他们,也害羞没鼓起勇气问出来,当然后者比重更大。大约绕来绕去也跑不掉的几个原因,锻炼自己、提升体力、欣赏美景、与大自然亲近、与自己独处等等。每每累到腰酸背痛想要立马掉头回去之时,都在怀疑之前的动机,真的有这个必要吗?每每又都坚持下来走到终点或至高点,欣慰那多出来的一丢丢毅力把身体带到了目的地。 大概于我而言,挑战身体的限度与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好奇,是主要动力。明知体力平平,却可以通过练习让精神弥补身体的短板,到达心中所向之地,这样获得的满足感常常是持久绵长的。
每个人都在做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都在逐渐接近自我。 看过的电影,喜欢的会重复看,喜欢的旋律,不断单曲循环,爱过的人,也会以随机的频率霸占思绪。然后搅拌以时间,再加上不可靠的记忆添加剂,生成独一的信仰,可调和不可侵犯,渐渐融合成复杂的选择偏向。再琐碎的失败与成就都在不断修正这一偏向,趋于有利,趋于自我的独一。 所谓走弯路也好,父母要求也好,年龄增长,曾经因为同一个目标那么相似的我们,逐渐都走上了迥异的道路。生活总给我们很多选择,嘴上说是“违背初心”的决定真的是违背初心吗?初心是什么呢?选择安稳的工作而不是风雨兼程的飘摇,只是因为心中认定稳定持续的生活更值得过罢了。期许未来的某种浪漫而不是眼前触手可及的恩惠,也只是因为看懂了人的脆弱与善变,靠人不如靠己罢了。那些左右选择的所谓障碍,所谓妥协,不过是某种听起来让自己更心安理得的借口,对自己的坦诚往往需要最大勇气不是吗? 我依旧相信,如果羡慕某种生活方式,那就去过好了,身体力行之后才能换来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样子的。于是将来才可形成足够有份量的定力,不带偏见地看待自己的生活,他人的生活。保持想象力,但远离幻想,更接近真实。 最后,用村上《当》中之前标记过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 冷眼望去或俯瞰下去,这样的人生可能无常而无益,或者效率极低,那也无可奈何。就算这是往底上漏了个小孔的旧锅子倒水般的虚妄行径,起码曾经努力过的事实会留存下来。不管有无效能,是否好看,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东西,几乎都是肉眼无法看见,然而用心灵可以感受到的。而且,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通过效率甚低的营生方才获得。即便这是虚妄的行为,也绝不是愚蠢的行为。」
还没有评论,请在下面添加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