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2022年10月31日,我来澳洲整整三年了。
三年的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一幕幕,在脑子里像电影一样。
从地点上划分,7个半月在繁华都市墨尔本(Melbourne),5个月在农场邦德堡(Bundaberg),1年又5个月在东海岸的汉密尔顿岛(Hamilton Island),5个半月在西澳小镇布鲁姆(Broome)。
*墨尔本街头
*邦德堡农场的朝霞
*俯瞰Hamilton Island
*中午的布鲁姆沙滩Cable beach
*黄色星标为走过的地方,蓝色圆圈为目前所在的地方
从工作上划分,做过厨房帮工(Kitchen hand),零食店营业员,采过番茄/节瓜/草莓,包装过草莓/红薯,也在酒店做清洁,在餐厅做Food runner/Drink runner,在超市收银……
从工作时间上划分,工时有短有长,经历过每周工作7天,工时60+,70+,80+。早上4点起床迎着朝霞去农场包红薯,晚上10点餐厅下班踩着月色回住处,周六日节假日几乎都在上班,有时候累到半夜被胳膊痛醒,为了省钱买便宜鞋,脚底磨破……
总有朋友会问:Chloe,这几年有什么变化吗?有什么收获吗? 呃,变化,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变黑了,变胖了,变土了,变结实了。 澳洲阳光非常充足,很多工作又是室外的,晒黑太容易。变胖,对我这种吃货来说,实在是在所难免,很多东西没吃过,都想试试,吃着吃着就刹不住了,还有很多很多高热量食物,薯条汉堡冰淇淋,披萨巧克力蛋糕……变土,也是顺理成章,3年没进理发店了,每次都找朋友或者干脆自己剪发,穿的用的,越来越朴朴素素,简简单单。长期干体力活,手掌的茧越来越凸出,胳膊越来越结实,甚至能看到肌肉线条。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古典老师讲的一个故事。那年,他去云南旅行,在民宿里遇到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民族学家,这位民族学家走访了世界许多个民族。此次来云南,也是为了寻找某个少数民族,深入了解。 古典老师身为职业规划师,听完对方的分享,忍不住说道:这样很好啊,等你回去就可以写成一篇学术著作,让更多人知道。 古典老师忍不住又建议道:或者你可以写成一部小说,让更多人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活着。
对方想了想,说:嗯,不错,但是现在这样,也很好啊。
古典老师又说道:或许有一天,你可以登上TED这样的讲台,分享这些经历,激励更多人。
古典老师又忍不住说道:你的这些经历很了不起,如果将来有一天你当了爷爷,给孙子讲这些,他肯定会很崇拜你。
对方想了想:为什么要跟孙子讲,我觉得现在这样就很好啊。
一番对话下来,身为职业规划师的古典老师很是挫败。与此同时,他也猛然意识到,这位民族学家的价值观或许就是最高境界,他走访各地民族不是为了著作,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因为事情本身。
还没有评论,请在下面添加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