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度假是逃避还是答案?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理想主义,享乐主义


PS:我也是个会被催更的写东西的人了,真开心。谢谢大家的喜欢、支持、鼓励和监督,攒了好几篇内容拖着没写完,要尽快静下心来好好写。


打工度假是答案吗?问题是什么?

首先我很确定,打工度假不是答案。

且不论问题是什么,什么问题打工度假都不是答案。打工度假不是答案,出国留学/进体制或进大厂/升职加薪/结婚生子等“上岸”也不是。还是那句话,没有万能钥匙,没有一劳永逸。

所以问题是什么呢?

《皮囊》里有一篇《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勇气回答这个问题。”

对的,你是谁,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过怎么样的生活,你想要如何死去,这就是终极问题。


打工度假是逃避吗?逃避的是什么?

那打工度假是逃避吗?我不知道,因人而异吧。

但我知道,如果打工度假是逃避,那么让自己被工作占满,闲下来就靠刷手机、看短视频短内容、买买买来消磨时间、释放压力,更是逃避。

所以逃避的是什么?

是在逃避现实吗?那现实又是什么呢?打工度假的每一天每一餐每一步都是现实,是和国内朝九晚五一样真真实实的生活,打工度假不是逃避现实。但如果你说996、内卷、被催婚是唯一现实的话,那,我是在逃避这个被定义的唯一现实。

是在逃避面对自己,面对终极问题吗?据我观察,至少这一波打工度假热之前的国内背包客们,在2020年之前经济一片大好的时候选择停下国内职业发展(对,当时国内仍然有欣欣向荣的前景展望),大多都不是在逃避。不仅不是在逃避,是通过停下来的方式,直面自己,直面终极问题。反而是不假思索把社会的逻辑和框架套用给自己的那些人,才是逃避自己,逃避终极问题。


存在主义、虚无主义

前段时间(2023)朋友失恋+待业,说感到虚无。

可不是嘛,在此之前生活满满当当,满脑子工作、前途、未来、事业的“进取心”,闲暇时间还有亲密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况下,我会采用的是一种现成的、狭隘的、充满功利而且市侩的逻辑——怎么能尽快挣钱以及怎么能尽量成名,用好听的词汇就是所谓“梦想”和“责任”。”

而失恋+待业是国内忙碌而嘈杂的环境下难得有的见到赤裸裸的自己的机会,我简直想对朋友说句恭喜。

不过突然面对自己时很难的,我知道。这么多年习惯了接受外界给的定义和安排,被推着走的我们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面对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做什么,于是虚无扑面而来,只看到匮乏、无趣、空荡荡的自己。‍‍‍‍‍‍‍‍‍‍‍‍‍‍‍‍‍‍‍‍

平日里忙里偷闲地刷手机,现在有了大把时间终于刷够了你才会发现,之前刷手机不是目的,在被占有被剥夺的工作时间之外找回一点自己对时间对生活的主导权才是目的;像陀螺一样转着的时候总是有很多计划,总想着等有了时间要学习、看书、发展兴趣爱好,终于有了时间你发现你什么都不想做;平日里你是某公司职员,你薪资几何title几级,你的消费水平定义了你的现代和时尚,没有了这些标签你发现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位置在哪里。

朋友们,社会和资本所奖励和吹捧的“全身心沉迷工作”、“一刻不停地人生安排”,才是在让你逃避呀。大胆假设很多人的中年危机都包含了存在主义危机这一项。‍‍‍‍‍‍‍‍‍‍‍‍‍‍‍

残酷但也幸运,毕竟越早看见自己,就越早发现自己,就越早掌握人生主动权。你总不想被驯服得只有工作,到了期待一辈子的退休时刻发现没有了工作生活空无一物,于是一把年纪只剩下时间和钱却突然失去自我吧(当然了认识自我这件事什么时候都不晚,推迟到退休再发现自己也OK,只是我个人想尽早主导和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


理想主义、享乐主义

打工度假四年,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没有固定薪资到账,没有title和平台作为标签,甚至没有固定游伴固定朋友,大多数时间我都只有我自己,我只能直面我自己。

我记得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在25岁那一年突然换城市,工作未定住所未定没下一笔工资可以期待,去看房子的路上我走在那座桥上时,第一次感受到不属于任何标签和关系的赤裸裸的我自己。但当时可能年纪小也可能不够勇敢,我很快就选择被扑面而来的正轨生活淹没,没来得及和自己对话。

看过一个说法是,人只有在极致孤独的情况下才可能大彻大悟。我没有大彻大悟,但打工度假这几年的那些孤独时刻确实让我直面自己,直面这些这些问题。


打工度假四年,我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

我不想出卖灵魂卖命工作最后只是在给老板买车买房养娃和实现可能只是想赚钱的梦想,我不想参与对社会除了提供工作岗位和刺激消费没有其他屁用、唯一效用就是为老板为资本赚钱的项目;我不想搜刮消费者注意力让人沉迷刺激忘记生活,我自己也不想上班打工下班刷手机还在用注意力打工;我不想利用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刺激消费,我自己也不想卖命赚钱又卖命花钱促进经济内循环最后自己被榨干。我认为我在澳洲做housekeeping、酒店前台都比之前国内工作更有真真切切的成效作用于人和社会。

打工度假四年,我成了一个享乐主义者。

我享受把时间和精力花给自己,画画、爬山、看书、看剧看电影、写作、听播客、研究心理学社会学、运动、见朋友、认真聊天、发呆。我希望我身体和灵魂都健康,给我不断发现、探索、享受世界的基础条件。我希望我向外看的同时向内看,这几年我不断地看见自己、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而认识自己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我喜欢的朋友和我一起走在人生路上,一起撒野也一起不断认识世界和自我。我希望地球和世界都和平,我希望身边的人挣脱枷锁享受人生。

在澳洲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享乐主义者很容易。我不能说澳洲没有职业歧视,毕竟我在小红书上也被人评论“不加班的按时薪的工作都是不赚钱的工作”,但在澳洲,那些不贪婪的工作,不需要全天候随叫随到的工作,按时薪的工作,比如housekeeping、酒店前台、基础办公室职员,甚至农场时薪工,一方面工作内容和种类不被歧视,另一方面个人也根本不被工作定义,再者也确实可以赚到足够的钱过“度假为主打工为辅”的生活,更别说大多数人根本不care别人更不judge别人。‍‍‍‍‍‍‍‍‍‍‍‍‍‍‍‍‍‍‍‍‍‍‍‍‍‍‍‍‍‍‍‍‍‍‍‍‍‍‍‍‍‍‍‍‍‍‍‍‍‍‍‍‍

但在国内做个理想主义者、享乐主义者很难。国内靠符合我“理想主义”的工作赚不到“享乐主义”的钱(回国打工度假可行性分析),还要面对无处不在的社会和同侪压力。前段时间回国面对亲戚和一些朋友关于我在澳洲做什么,为什么能一直各处玩各处乱跑的提问,我只能选择撒谎。Sorry但我不想听judge也不想解释,再说这也不关你事。‍‍‍‍‍‍‍‍‍‍‍‍‍‍‍‍‍‍‍‍‍‍‍‍‍


终极问题

关于终极问题——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不敢说我找到了答案,但我想我一直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曾经我想成为被社会和他人认可的成功的人,于是我追求工作成就、忙碌的有存在感的重要的工作位置、赚钱、高级的光鲜的消费,于是我想要答案,想要结果,想尽快看到目的地,希望有一本书、一个人、一个视频让我识破人生本质,比如成功五要素、行业三原则。

打工度假让我发现,除了人生尽头没有什么终极目的地,不断求索、思想/身体在路上是常态。曾经是社会告诉我什么是成功的人什么是我想成为的人,我不假思索地接受了。‍‍

现在,我想成为我自己。

我想成为一个不被裹挟的有主体性的人。我看书看电影,到今年这个时刻机缘巧合地随着我对精神层面的极简开始极度挑剔输入的内容,有意识地拒绝一些无效信息的同时也尽量平衡信息茧房;我不断拿自己和外界碰撞,看见自己、观察自己、反思自己;我思考并输出,这么些年我终于到了那个不得不写的时刻,阅读和输出都没有什么功利性的意义,是写出来的冲动再也按不下。但我也会在这个打工度假安乐窝生活模式即将结束的时刻,面临终会来临的不得不面对的甚至已经透了题的社会大哉问而踟蹰、迷茫甚至逃避。

我想成为一个为热爱和兴趣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我想成为不管几岁都依然有勇气开始新尝试的人,无需希望便能行动,无需胜利便能坚持。我甚至都想好了那些新尝试,比如学一门新的语言、发展一个新的爱好、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开启一个新的项目。我已经找到了几个方向,且确定了现阶段优先的两个事情,但我也有我的懦弱——其中一个方向已经行动但净挑着简单的来,另一个方向在脑子里设想无数迟迟不肯行动。我反思除了惰性之外也是在逃避潜在的失败,因为不开始就没有失败,简单的事情也在掌握之中。理想主义和享乐主义在逃避面前都是借口,没有务实地行动理想和享乐都没有基础。

我想成为一个认真热爱生活的人,是生活的参与者也是观察者,认真吃饭认真运动认真感受风感受树感受一餐一食,认真感受每一个和我一样被独一无二的经历塑造成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保持玩心和好奇心,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把生活的真相看个要清未清,半清醒地活,时而理性冷酷且通透,时而难得胡涂尽兴撒野。但我也时不时地逃避当下,期待和幻想下一个目的地和阶段,我也发现自己的生活能力真的很需要提高,身体也没被自己照顾好,我也发现自己面对遇到的被我定义为无趣的灵魂没有耐心的同时疲惫又自责。

我就是这样看着自己,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寻找答案的路上不逃避,带着不断出现的小迷茫和小不自洽,继续自洽地生活,努力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努力把当下的生活过成想要的样子。

话说回来,或许我现在这个年龄完全自洽到没了反思、奔头、追求和想象,自洽到陷入虚无主义,也不一定是个好事。所以,差不多得了。哇我已经到了追求差不多的人生状态了吗。


生活是答案。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并不等于你想干什么,你想环游世界、想升职加薪想赚钱、想写书想出名想成功,这都不等于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更不等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些年有太多的You are体,You are what you eat/read/wear/think/game,要我说,你就是你的生活——你想要如何死去,就是你想要如何活着,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记得应该是《掌控习惯》提到,掌控习惯最终是要靠“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信念。其实一样的道理,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由什么样的习惯构成什么样的生活。几年前看这本书时似懂非懂,这几年真的体会到了,BTW这也是长期主义的作用原理。

那么打工度假会给答案吗?会,不是打工度假本身,是打工度假路上的对话、迷茫、抉择、移动、思考、困难、欣喜、迷茫、失望、坚持、体验,是每一步路每一段关系每一餐每一天。‍‍‍

那么看书和旅行会给答案吗?会,不是看书和旅行本身,是把自己融化进另一个时空体会的过程,是思考某种社会的自然的心理的现象的过程,是跳出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又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的过程。


生活是答案,但不体会地麻木地不思考地人云亦云地生活,做个水管让生活了无痕迹地流过,就看不见答案。





作者:路上和书里
转自公众号:路上和书里
投稿微信:adj-helper3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原文,关注作者

添加新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还没有评论,请在下面添加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