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urvived, enjoyed, appreciated, 

and look forward.

结束了在澳洲一年的打工度假,脑袋里一片混乱。

感受过的东西像上海早高峰地铁站的上班族一样,一起涌进来,花了好多时间一件件洗干净、烘干、叠好。

01

后悔和怀疑

被问得最多的是:你后悔了吗?

当然,肯定是打死也不会说后悔的。

怀疑却一直伴随。

时常觉得人生撕裂开来,远离了以前的生活,好像也没有find myself。有时候早晨醒来,冲进脑袋里的是熟悉的恐慌:未来该怎么办“”回国后做什么呢“”要不要考虑留下来“……如果文字有重量,我肯定早就被压垮了。

那些称之为焦虑迷茫的东西,并不会随着地点而改变。

哪像日剧里,在夏日骑着脚踏车去远方就可以找到自我,改变人生了。



#连分镜都一样?#

我甚至无法认定打工度假真的带来了改变。更准确地说,是否值得中断平稳的人生,花很宝贵的一年(或者更久),换个地点来冒险,因为成本高的惊人。

换一种生活方式,像在咖啡里多放一些东西,比如试试用soy milk会怎样?加点焦糖会怎样?加点肉桂粉又是什么味道?或是来点辣椒?也许到最后,发现最爱的还是long black

但经历过的那些总会以某种方式留下来,成为以后的血肉。

比如经历过农场生活,觉得真TM累,快乐的时候也很多。明白了从事不同工作的人都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和伟大的梦想,有浅薄有智慧,再也不只是一个标签。

比如看到健身完的小哥一脸爽朗,手抓3个寿司卷直接啃,我马上买了个咖啡杯,尽量减少塑料和纸杯的使用。往后50年里用的塑料袋,加起来可能比前20年少。


#国民咖啡杯必须上镜#

比如在图书馆遇到的大叔说,马上52岁的自己很开心找到了喜欢做的事,从一名有30年经验的仓库管理员改行做了英语老师,谁知道有什么around the corner?我猜我的人生也不会很早结束,谁知道60岁的时候会交上什么好运……

数不清的细节一个个堆叠起来,不知不觉就构成了另一个世界。如果我不曾来澳洲打工度假,大概不会发现不同世界里的相似和差异。

02

看到和无视

亚洲人不常笑。

他们有点相似,看起来不太高兴,躲避目光交流。

在旅社前台的时候,发现大多数非亚洲人进出门会微笑打个招呼,每每抬起头,看到的大多是亚洲人别过去的身影。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发现前者很容易注意到旁边的人,主动让出过道,后者常常很专注。

当然这大概只是因为文化和习惯,不笑不对视并不代表冷漠,热情也有可能很表面。


#不管你是谁,音乐都是要的#

有一天,我突然想,尽管我们有十多亿人口,每天会遇到上千个人,在马路上、地铁上、餐厅里,是不是其实根本没有看到对方呢?他们模糊成屏幕上的背景,我们自己同样如此。

因为没有看到,所以习惯面无表情,习惯袖手旁观。绝对不会和公交车司机打招呼,不管服务员是不是累成狗也要确保自己很快上菜的权利,对自己熬夜赶稿设计的东西,甲方觉得理所当然,付钱之外很少有谢谢

所以尽管有十多亿人口,仍然觉得孤独。

03

“华人老板”和”鬼佬”

我始终不喜欢鬼佬这个词,它听上去不那么悦耳,和华人老板一样。

时常听到辱华的新闻,世界对华人仿佛充满恶意。在这里听到最多的,却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华人坑华人,都说华人老板比较抠,不好相处。

有个朋友说,哪怕他们在这里定居了30年,交了很多当地的朋友,学习了本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来也学不会按法律付工资,学不会尊重员工。

要说鬼佬华人的偏见,可能不比李家村的人看不起王家村的人更多。国家以外,我想每个人首先代表的是个人。没有人会因为你身后国家强大的GDP尊重你,却会因为不诚实的行为鄙视你。

常想,世上的人灵魂都大同小异(虽然外表千差万别),喜怒很可能相通,所以看《悲惨世界》有一样的感触。


#爱自家狗子到把它纹在小腿上的心情肯定也一样#

若是着眼于相同的地方,会有peaceful,而看到不同的地方,有的是beautiful

04

“忍”和”走”

第一次,在农场的时候跟supervisor发生了冲突,构思着如何和老板理论的时候,同事抛出了在这里工作就这样,能接受就忍,不能接受就走

第二次,朋友评价H.K.和内地的年轻人说,环境是怎样大家都清楚,要么选择出国,要么留下来找到对自己最好的路

第三次,听到一个中国青年和一个台湾老人争论,青年坚持选谁都一样,老人则不同意。

我爱这样果断的理性,爱这样干脆的真理。

我相信与恶龙缠斗太久,自己也会变成恶龙。

但总觉得哪里不对。

缺了的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和经验里从来没有的反抗,因为相信那没用我们有的是上书陈述冤情,跪着请求公正的判决。

争论中的台湾老人坚持,你要去争取改变,哪怕这个改变并不总意味着眼前更好的结局,而青年摆摆手,不断重复着都一样“”没用的,能改变的只有离开一条路。

也许本来就没有更对的选择,只是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选了对自己更有利,或者是伤害最小的那个。


#不断让步的话,会退后到哪里呢?#

如果没有来澳洲,没有在农场工作,我大概不会对纪录片《美国工厂》印象深刻,也不明白可以拒绝接受想做就忍,不想做就走

当真成为一名工人,与之前习以为常的文化保持一定距离,才看到了不再只是符号的人,看到中国工人无休工作每年回家3次,对没有陪伴孩子的懊恼;看到面临被辞退风险也要成立工会,同时怀疑是否值得的美国工人。

来澳洲之前,WHVers会收到澳洲公平工作调查专员署(Fair Work Ombudsman)的邮件,告知在澳洲工作享有的权利和受到的保护。不少WHVers可能也是第一次通过Fair Work成功要求自己的权利,比如没付的试用期薪水。

我总说,你值得被更好的对待。你不是Nobody,值得被尊重,如果没有,那很可能不是你的错。有时候需要去付出努力争取,如果做不到也没关系,但请不要轻易给别人贴上的标签。

05

撕逼和善良

旅社的伙伴来的第一天掉了钱包,里面有国内的各种证件、银行卡,她很焦急地说钱包被偷了,然后想方设法解决。几天后顺利找到,原来是有人捡到了她的钱包送回了服务站。

也时常会听到撕逼的剧情,突然找到工作的伙伴可能随时抛下同伴离开;因为钱的事情没有商量好而撕破脸,互相po聊天记录吐槽。

在艰难环境下,人性中恶的那面蠢蠢欲动。


#美景可治病#

在国内刚开始开车的时候,老司机教我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插车。意思是如果本车道有点堵,怎么安全穿到旁边的车道,让自己顺利前进。操作需要技巧,新手请勿模仿。如果不瞄准空隙插车,上下班路上可能需要多花半小时。

我们大概从未经历过钱包掉了又被找回来的事情,所以下意识觉得肯定是被偷了。因为资源稀缺,周围都是竞争对手,所以要努力让自己处于优势位置,时刻保护自己。如《寄生虫》里所说,如果我很有钱,我也可以很善良。

很久之后,我仍然习惯性紧张,在排队的时候担心是否有人插队(还真的有),虽然大多数时候旁边的男士总是会示意你先上先下;租车的时候留好所有证据,害怕没有证据去规避自己的责任;怕客人多等一分钟会不高兴,虽然很多时候他们都说“No worries”

好像一直在溺水,拼命挣扎才能勉强露出头来呼吸,觉得空气难能可贵,并掌握了一套用力扑腾的办法;却发现,原来别人完全放松,仰面浮着晒太阳。

06

社会和自然

珀斯的公交车很有趣,前门有一个自动伸缩的斜坡板,遇到乘客有小推车、婴儿车的时候,司机会先倾斜公交车,放出斜坡踏板,然后打开门,让小车先上/下,再轮到其他乘客。

澳洲的厕所也很有趣,再小的shopping center,也配有专为残疾人使用的、母婴室、或者无性别间。

都说国内很少见到残疾人,在这里却很正常,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代步电动车插着小旗子,经常开进商场,电梯里的按钮,也总是会有矮矮的横着的一排。

对待孩子,真的就是对天使,哪个活动都有专为孩子准备的场所,超市有给孩子的免费水果,跟她们说话的时候不自觉的面带微笑轻声细语。

有段时间,我很好奇地搜索澳洲政府的网站,发现了各种有趣的东西,比如给父母的育儿指导,详细列出了从怀孕到青少年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建议、比如关于性侵和家暴的救援方式、如何规划老年生活、校园霸凌专题、LGBTQ专题……


环境保护是一种新的时尚。

对塑料深恶痛绝,专门从家里运到超市门口回收,能用纸袋就不用塑料盒,买菜都装一个纸箱子,喝咖啡用自带的杯子有优惠。因为享受夏日的海水,春日的野花,秋日的山林,坐草地,躺沙滩,在长椅上看风景(路边有很多角度奇特的专为看风景的长椅),所以才格外爱护。

也时常有这样为了气候变化的游行。


觉得会不安的,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是遇到问题不会奢望帮助,对所有的温暖感恩戴德,对应有的权利屈膝求取的世界。

07

孤独和朋友

现在看着刚来的WHVers,却怎么也想不起当时的心情,可能一样怀着兴奋和忐忑,往往会住在旅社,认识几个朋友,一起吃饭,结伴找工作,很可能想着先去集二签,然后匆匆离开。

时间久了,变得不那么想SOCIAL,虽说本来就不喜欢SOCIAL。经历了几次相似的对白,相遇几天,再各奔东西。我对这样的状态有些疲惫。当然,也可以安慰自己说这是一场江湖相逢,有缘会再见,珍惜相遇的时光,遇到的人都是注定要遇到的……标题写成书名的话,可以排满书店畅销书的柜台。

加了几个群组,可能消息从来不看;认识几个朋友,可能永远躺在微信好友里;我们有很相似的境遇,彼此心照不宣;陪伴走一小段路,然后就此别过。很难得的,会遇到可以深入聊天的人,也会遗憾白白浪费了可以更多相处的过去。

周五开始的夜晚,大街上很热闹。成群结队的酒鬼,和穿着时尚的party people。酒吧里的年轻人很自嗨,随着现场乐队唱歌,喝一杯简单的啤酒;中年人一点也不落后,跳起舞来个个都有一手。有段时间,和朋友每周一次的SOCIAL活动是去各个酒吧,听着音乐,喝到小醉。我觉得这样的节奏刚刚好。

在下着雨的夜晚,坐车送朋友去机场。我喜欢下雨,喜欢夜晚,喜欢机场,喜欢坐车,但不喜欢送别。恍惚间,觉得自己在家乡,和朋友吃完晚饭,略有困意,坐在后座回家,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这个时候,会想起老朋友们,想念待在一起的熟悉的放松的感觉,觉得格外孤独。

早就接受了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孤独的原因不只是没有朋友的陪伴。在澳洲的生活,学习尊重彼此的界限,可以给朋友的,是鼓励和祝福,些许的陪伴,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不也是这些吗?

想要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很简单,想要SOCIAL的时候就会去找。比如推荐用MEETUP,可以找到很多基于兴趣爱好的同城活动。



打工度假的365天,我度过了很多荒芜的时间。

一年的假期,有时候觉得悠长过了头,有时候又觉得转瞬即逝。

当有一年时间摆在脚下,等着去经历的时候,好像无限长;而真正踏进去后,非日常的生活慢慢就变成了日常。

总是一直在出走,有时候不知身在何处,有时也想要回归。

有对未知的冒险很激动的时候,也有对什么都失去兴趣的时候。

为自己找了很多开心的理由,想要的却是不需要理由的开心。

打死也不说后悔不一定是嘴硬,却是真的经常会冒出一不小心找到了想一直生活的地方的想法。

看到了很大的跨不过去的文化差异,但如果都归结于文化差异,未免也太狡猾了。好在还可以学习,不需要恪守,把自己套进某种文化的壳子中。

知道要为自己负责,与其听信前辈们申请二签的时候payslip要达到**”这样的话,不如去仔细查看官方说明。

不要JUDGE,谁都有很多问题去解决,关于自己的和世界的,有些问题永远解决不了的,有些病是痊愈不了的。

You cannot always get everything you want.

法国人爱说“c’est la vie”,这话确实有魔力。

它像一剂安慰药:你总会遇到好的和不好的,不要试图去控制生活,顺着它就好,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

只不过是一种生活,仅此而已。

然后我背起帆布包,席地而坐,用自己的杯子买咖啡,少用塑料袋,面带微笑,感激自己已有的,争取应有的。

刚来澳洲的时候,我说我要每天拍一张照片,记录下乱七八糟的想法(虽然也没有做到每天都拍,虽然也时常补作业)。

一年后发现这样的日记不知不觉写了16000多字,很不勤快的帖子也写了快20篇,走过的足迹不少也不多,太遥远的未来仍在期待,能尽量做的当下是:

Have a great day!




亲爱的Y君 | 作者公众号:一米八少女 | 来源澳打君 | 编辑加微信:nz-whver | 投稿

添加新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

  1. 头像

    find myself ,也是我去澳洲的原因,你的孤独感也让我深有同感。顺利的话,下半年我也到澳洲了,希望自己能忍的了生活的苦。